公园地质地貌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属上古生界大瑶山支脉,至今已有两亿年历史。公园最高峰大平山海拔1158米,相对高度780米,这里的砂岩峰林地貌和丹霞山地貌千姿百态、奇特壮观。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地貌奇特,有发育良好的丹霞地貌。园内峰峦叠嶂,怪石林立,峡谷、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形成雄奇、险峻的峰谷石岩景观。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砂岩峰林地貌是由泥盆纪砖红色—褐黄色石英砂岩经历亿万年的流水切割、侵蚀、崩塌 , 加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而成。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嶂谷、幽谷等构成了砂岩峰林地貌的奇特景观。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融砂岩峰林地貌与丹霞山地貌为一体,地貌奇特,山体岩质多为红色页岩,岩石层层摞起,远观如一盘盘形态各异的千层糕。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千峰如屏,屹立摩天。形成雄奇、险峻、清幽的峰谷石岩景观